定使城市交通需求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方式结构开始产生有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公共交通发展的瓶颈。在我国,很多城市虽然意识到了接入接出换乘过程在多方式组合通勤出行中的重要作用, 但由于公交系统发展起步较晚,这些城市在制定与公交相关交通需求管理或换乘资源优化策略时往往借鉴国外公交水平较高城市的先进经验。然而,我国城市的城市规模、发展时期决定了我国的公交系统结构和发展水平与国外城市存在较大差异。首先从公交系统结构上,我国城市骨干公交发展主要以轨道交通为主,BI汀和大站快车公交为辅,国外城市多以市郊铁路和轨道交通为主,有轨电车、常规公交主干线为辅共同支撑城市空间发展。其次在出行人群组成上,我国大部分城市还处于“贫民公交”阶段,而很多欧洲国家早己达到“大众公交”甚至“全民公交”阶段。这种盲目借鉴的方式,往往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水平的发展并不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以出行分担率来看,目前我国拥有轨道交通、BRT等骨干公交的大部分城市在实施了交通需求管理以及换乘资源优化政策后,骨干公交的分担率仍然无法突破瓶颈,离公交都市的目标仍有很大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与多方式组合通勤出行相关的优化策略的制定较为盲目,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并不能准确反映居民出行需求,尤其对于我国大城市中多方式组合通勤出行模式缺乏深度解析,导致相关政策的制定并不能有效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公交发展水平与特点,缺乏合理的科学依据。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将从我国城市实际出发,针对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方式组合通勤模式,从微观层面合理设计并开展调查捕捉城市居民“接入一轨道-接出”的通勤全过程。基于实际数据对现有的轨道交通为主多方式组合通勤模式特征进行深度分析。同时,结合各典型组合出行模式特征,在充分考虑接入过程与接出过程关联性基础上,重点研究个人家庭属性、私人交通工具拥有、交通供给等影响因素对接入和接出方式选择的不同作用。并通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