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 3 第一章汉语语音系统第一节汉语语音语音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语音教学是学习外语的,不管学什么语言,学汉语、学泰语、学英语等等,学习者都是从语音开始学起。对语音的教学来说,教师要对学生的母语语音系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一、汉语语音及其特点汉语语音的特点是音节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声调是音节的重要组成成分。汉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强的规律性,元音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音节内部最多可以连续出现3个元音。辅音主要处在元音的前面,即音节的开头,只有少数辅音可以处在元音的后面,即音节的末尾。出现在元音前后的辅音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国传统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声母指处在音节开头的辅音。音节的开头如果没有声母,就是零声母音节。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成分,可以只是一个元音,也可以是元音的组合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音节的高低升降具有辨义作用。汉语声调的数目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汉语拼音方案列出了普通话的21个声母2个零声母和 39个韵母),普通话只有4个声调,根据传统名称,分别称为: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汉语许多方言还有所谓轻声音节,这种音节读得短而轻,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音节的高低升降往往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连读变调。汉语各方言的连读变调现象相当复杂,各有各的特点,苏州话的连读变调就比普通话复杂得多,几乎每一个声调都存在连读变调现象,而且变调发生在后一个音节。儿化韵也是汉语语音中很常见的现象。当“儿”音节处在其他音节之后时,往往和前面音节的韵母合并成为儿化韵。韵母儿化以后声音有时发生较大的变化,有些韵母在儿化以后变成了同音。汉语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