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pdf  |  页数:74 |  大小:2199KB

文档介绍
场上关于并购价值效应方面的学术研究浩如烟海,但实践证明,并购的绩效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中国,对上市公司并购的认知差别也很大。例如对于目前以sT类等绩差上市公司重组为代表的并购重组市场, 证券业内人士的主流看法是,重组可实现社会中小股东、收购方和重组方、债权银行、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多赢局面。对于中小股东,重组能够避免公司退市带来的血本无归;对收购和重组方,实现买壳上市,得到向社会公众融资的通道:对于债权银行,公司破产会导致银行账面上的不良贷款直接转化为亏损,而重组可以避免破产; 对于地方政府,重组可避免因上市公司退市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对于监管机构,重组可以活跃市场,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另一方面, 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上述认知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短期性,认为从宏观经济全局以及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看,以ST, P,r公司为代表的绩差公司资产重组不仅不能实现所谓的“多赢”局面,而且具有多方面的显著破坏力,很可能还会导致社会资源向低效企业的逆向配置,破坏市场规则,增加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且不能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理论上讲,成功的收购者通常是在市场里寻找价值被明显低估的上市公司,然后收购这些被低估价值的企业,通过调整,再实现企业的真正价值,最终为企业的股东创造价值。而在成熟市场里,竞争激烈,证券市场有效性强,股价基本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收购者在这样的市场里无法发现价值被明显低估的上市公司,从而也就很难通过收购这些被低估价值的企业来创造价值。但是,中国的市场与成熟的市场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同。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之中, 提高经济效率的空间还很大,产业结构也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所以从这方面看,中国的证券市场和成熟市场相比,应该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价值被相对低估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具有潜力的企业,通过并购进行业务整合、建立清晰的产权激励机制,进而提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