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触觉等方面冲击力,从而产生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悲欢的情感体验,形成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学习过程。如《掌声》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英子自卑的心理,明白英子不愿意让别人看她走路的姿势,教师这样设置情境:师:英子最在乎的是什么?(生:姿势)为什么?(生: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双腿落下了残疾。)待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小儿麻痹症之后,师:谁愿意来学英子走路的姿势走一走?(一位学生一瘸一拐地走上来,许多学生都发出了笑声。)师:(指着一位发笑的学生)说说你刚才为什么笑?(生:因为她走路样子很滑稽。)师:(指着刚才表演的学生)你觉得同学们的笑给你什么感受?(生:让我很难为情,很不好受!) 教师适时适地创设了这样一个表演情境,让学生在表演角色中感受和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继续深入引导对话。)师:我很疼惜英子,真想抱抱她,对她说,英子,不要自卑,在我眼里,你和其他孩子一样可爱!孩子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英子说? 至此,一种同情、关爱的情绪已经在同学们心上升腾弥漫开来,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笔,写下一句句肺腑之言,感人至深。在场的听课老师都热烈鼓掌起来。这样感人的情境设置,创造了教师、学生、文本以及作者之间完美和谐的对话过程,这样的课堂给听课者以及学生,还有执教老师带来了“舒服”之感。享受语文课堂,难道不是每个语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伊始,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实际,结合自身的特质,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将听说读写等语用训练与文本情感融合,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和表达,从而显示语言形象,深化语言理解,内化语言运用,进而彰显出教学的艺术,使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生命因语文课堂而焕发精彩。这是我们作为语文人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