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工作报告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9KB

文档介绍
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体现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3、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过早做出评价,使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发表,把判断与评价分开;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解答。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指导与讲解,力争较少叙述事实,较多提出探索性问题,较少给出现成答案,着力引发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及时得到鼓励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对的、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当学生不敢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时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要严禁过早评价,要使问题教学得以充分展开。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记录原始数据,为研究的开展,结果的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和证据。观察法:通过对学生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改变的观察,来确定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