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考虑学牛自身发展的因素,缺乏长期的班干部培养计划;第二,班级的管理应该是班主任做出决策,或者是班委会参与决策并且实行第三,人人都能参与班级管理即民主管理。)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分数和排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衡量指标,这导致了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小学教师的班级管理主要以强制型管理为主要特征,教师更多地要求学生对权威和规章的服从。从调查的个案中分析,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教师管理班级的标准主要以学生的服从和听话为基础。听话就是好学生,不听话就不是好学生。权威和规章成为教师管理学生的准则,教师想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本、社会地位和荣誉、有限的权力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权威。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表达了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于是学生在这种宏犬概念之下失去了话语权和更多的自由。班主任一直在做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屮的排名和让学生服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害,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由此形成班级管理的极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学得好的,受到鼓励,并越来越好;学得差的,受到批评,并越来越差。(五)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第一,班干部一般由班主任指定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且相对固定,其他学生想为班级做点事,锻炼自己的能力,却缺少机会;第二,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学生往往把班干部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缺乏“班干是'老师的助手',是'群众的代表',应该为班级做实事”的意识;第三,班干部自认拥有特权,形成“班干风”,不平等对待其他同学。由此可见,班干部特殊化、专制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