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nt,gesture,kinesics等。我在本文中采用了国内学术界习惯使用的术语“体态语”。Birdwhistell提出了Kinesics一词,主要是指研究体态语言的学科,对交际与身体动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法斯特认为: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2]胡文仲认为体态语是传递、交流信息的表情及动作。耿二岭对体态语的定义是:我们把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和眼色以及沟通者和接受者的空间位置关系等一系列与沟通者和接受者的身体姿态有最直接关系的伴随语言手段。[3]周国光认为“体态语是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型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4]总而言之,体态语就是指借助人体动作进行表情达意、说明意图、传递文化信息的一系列身体行为语言。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除了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外,还经常伴随着各种体态动作(眼色、手势等)。体态语作为语言表达的辅助手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需要表达者与接收者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遵循相同的交际规则,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第二节体态语的分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体态语的分类众说纷纭。西方学者对体态语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鲁希(Ruesch)和基斯(Kees)在1956年将非语言交际形式分为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和客体语言。其中的手势语言和动作语言就属于体态语。Valdes认为体态语(bodylanguage)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触摸和身体间距。Samovar和Porter[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13页.[3]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6页.[4]周国光、李向农等.体态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