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和尊敬老师。2.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多数情况下,幼儿向老师告状,只是希望从老师这里寻求帮助和保护,或者得到认可。如果教师不问清楚事情的缘由,只是应对一句“老师知道了”的话,就会导致幼儿的是非观混乱,还会挫伤孩子的正义感,甚至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这将不利于教师日常工作的开展。因此,对于幼儿的“告状”,教师既不能置之不理,一概而论,又不能一味支持、鼓励。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每种事件情况不同的分析,区别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1)在处理幼儿试探型告状行为时,教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予明确的答复,明确表明教师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初步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案例1:在一次午休起床后的间隙,我忙着帮小朋友整理衣服和床铺的时候,中班幼儿齐长晟跑来跟我说:“老师,孙佳瑶在玩水呢。”我当时正忙,就回了句“老师知道了。”可当我整理完床铺,到盥洗室一看,刚刚还向我告状的齐长晟居然和孙佳瑶一起在玩水,并且他俩玩得很开心。指导策略:上述案例中齐长晟这名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就是对规则的一种试探。他向老师告状,就是想知道老师对“孙佳瑶玩水”这一事件的态度究竟是支持还是反对。显然,我在这件事上处理不当,导致了他俩都去玩水的情况。如果老师在一开始就过去及时制止孙佳瑶的行为,那么齐长晟就会明白老师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他也就不会和孙佳瑶一起去玩水了。(2)在面对幼儿为了打抱不平或维护班级秩序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应该对积极维护秩序和伸张正义的幼儿提出表扬,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平公正地处理纠纷。案例2:在上一堂美术课时,老师转身在黑板上画画,下面的小胖和小刚偷偷的在桌子底下玩雪花片,这时,天天看见了,就对他俩说:“老师说上课不许玩玩具”,结果小胖和小刚对天天的话置之不理,继续玩,还骂天天多管闲事,于是,委屈的天天就跑来找老师告状:“老师,他们俩上课玩玩具,我说了,他们不听,还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