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又不是他的!”他们的心理很明显就是要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解决问题,教师这时候即使只是点一下头,他们就会理直气壮地要到玩具。而这种解决办法是不行的,首先,教师要耐心地对芳芳说:“芳芳,你把玩具拿出来和平平、明明一起玩好吗?”大多数情况下芳芳都会同意,这时老师要再说明一下“平平和明明下次你们要自己和芳芳说,芳芳一定会答应大家一起玩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班会活动上,请小朋友表演这个案例的类似情况,设立情境问题表演,设立几种不同的情况让孩子进行选择,如,①直接抢过来。②告诉老师。③自己想办法和同学谈一谈,让大家一起玩。在幼儿选择后,教师指出第三种是老师最欣赏的解决办法。然后在集体讨论总结出怎样谈,第一要态度好;第二可以进行交换;第三要尝试想出大家一起玩的好办法。总之,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解决告状行为频繁发生的好途径,也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本次论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包括:过于依赖成人,希望引人注意,受家庭教育影响和年龄特点的影响等。第二,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可以置之不理,要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然后区别对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在故事欣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参考文献: [1]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2]刘晶波,杨翠美.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J].幼儿教育,2012(18). [3]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山东教育:幼教刊,2012(12). [4]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5]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三联幼儿园) 编辑斛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