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用文字、图形、颜色、线条等元素表达出来,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必须将新学习的信息和已有的概念联系起来,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关键词,删除多余信息,将新信息有机整合到原有知识框架中。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奥苏贝尔有意义同化理论的体现。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将书本中原本琐碎、复杂的知识点高度概括化、系统化,并且将这些零散知识点合理建构成知识框架,有效的提高了学习和记忆的效率。Р2.2 脑科学理论Р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脑力劳动,而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神经细胞数达 100 多亿,每天能记录生活中大约 8600 万条信息,人的一生能凭记忆储存 100 万亿条信息,但这仅仅是被开发利用的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未被开发,有着极大的潜能。神经细胞的结构非常特殊,细胞体周围有许多长短不一的突起,称为树突和轴突,它们彼此相连,构成复杂的网络,神经冲动就在这网络中快速传递。思维导图从直观上和神经细胞的构成十分相似,围绕着主题有若干发散的分支,分支和分支之间有着逻辑上的联系,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快速记忆和提取,这些分支也是大脑发散性思维的形象体现。Р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两个半球既相互联系又具备各自独立的功能。左脑有语言、阅读、书写、逻辑、推理、计算能力,右脑擅长图形、空间结构构思、音乐欣赏、形成非言语性概念。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书写、逻辑等功能都由左脑控制,超过 90%的人都是“右撇子”, 习惯使用左脑控制的右半身,所以有人把左脑称为“优势半球”。如何开发右脑潜能就成了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思维导图的绘制除了需要逻辑、语言能力,图形、空间结构、审美能力也少不了,所以能很好的将左右脑结合起来,让它们相互合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大脑的潜能,使左右脑协调平衡发展。在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对神经系统高速发展的青少年来说十分有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