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部与整体关系的整合和评价。这是偏重于构思和表达技巧等文章形式的鉴赏评价。从文章学的意义上讲,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是内容的依托,是传达内容的手段。所以,形式对于内容必须是合适的、必需的。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就是一座建筑,细部的任何构造都应该有存在的必要与理由。有些部分起着支撑整体的作用,没有它们即没有整座建筑;有些起着对比、烘托、装饰作用,没有它们即没有整座建筑的美轮美奂。同时,整座建筑之于每个细部,又必须是和谐的、灵动的、不可分的,没有呆板与重复。理解了这些,才能从深层次上观赏一座建筑;理解这些,才能从深层次上鉴赏一部作品。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这样写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粗看这是一首以时间为序的诗作,但只要我们整合一下整体与细部的关系,就会发现这不可能。因为题目暗示我们这是写陇西行所见,不可能经历从“誓扫匈奴”到变成“白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接着分析,其中第一、二、四句应是想象(虚写),第三句写眼前的所见(实写),那么整首诗的着眼点、重心似乎应是第三句。但只要我们整合一下整体与细部的关系,就会感到结论并非如此。因为,这首诗作者目的是要抒发一种反战情绪,兼有一种个人(家庭)命运在社会(国家)面前别无选择的痛苦。由此看来,这首诗的重心绝不在陇西、无定河,而是在春闺,而是一个倚在窗前,对着圆月春花、遥想陇西沙场上的夫君、然后带梦入睡的痴情女子。这样理解,才符合内容、情感的表达要求。其它三句则是反衬,是渲染悲情,似主实从,似从实主。所以,这首诗的结构,很像是一尊抽象派雕塑,似虚却实,似实则虚,于不均衡、不和谐中显现了最妙的均衡与和谐。上文所述,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遵从的基本规律,也能算作交给学生解读、欣赏文章的一把钥匙,避免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而不会读一篇文章的教育尴尬。当然,文如人面,具体操作中还应因文而异,一切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