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更好的理解新知识新内容,以及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应付升学考试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了解生活常识,把握生活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难题问题。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者对“建构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对生活化政治课堂的含义的界定不够准确具体、在途径方面,大多数学者只是从课堂教学技能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某些要求,对其备课环节以及课堂评价环节的论述相对较少,只有少部分学者简单的论述了如何转变教学理念以及教育评价方式,另外,没有注重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构建生活化高中政治课堂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某些程度上相对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对学生提出要求,只是一味的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依旧只能简单的跟随教师的思路而已。因此,本课题依旧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仍需继续努力,为建构生活化的高中政治课堂献计献策。四、参考文献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俞世赞.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J].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04(9)杜娜.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略谈[J].群文天地,2012(4)张东祥.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的生活化教学思考[J].教学研究,2008(35)袁道刚.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分析[J]..学科园地2007(6)胡强辉.论新课程的生活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J].2OO6(8)孙有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课堂”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李凡.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J].教研新干线•实践新思路,2010(185)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