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23KB

文档介绍
织的功能[4]53-55。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以人为本,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既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在教育事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建构“一体化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还需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致力于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宣传、教育、新闻、文艺等部门必须坚持“育人首位”的原则,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国家公安司法部门必须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必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经验。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探索新思路,拓展新渠道,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结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是青年大学生们渴望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对消极作用加以正确引导,使之朝着交往、发展人际关系、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需求,作为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四有”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校和管理工作者应充分重视,高度理解,而不是横加干涉。应园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这个大方向发展。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关心和引导,使非正式群体作为集体的有益补充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集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参考文献:[1]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2]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赵镝,蒋雯.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机制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4]魏彤儒,郭孝锋.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4).[5]张吉雄.简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N].光明日报,2005-01-19.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