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关注信息的可靠,而忽视了成本-效应之间的配比。随着内部控制目标向组织整体效率方向的转变,内部控制也应成为推进流程优化的重要手段。为此,其在具体实施中应注重通过分析和评价,甄选出在企业价值流中发挥作用较大、影响范围较广、具有决定全局成效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对关键控制的重点控制,建立更为合理、更有效率的控制规范。二、管理理论的发展、公司治理环境的变迁对内部控制提出的新挑战1.从传统的“经济人”到现代的“有限理性人”。长期以来,内部控制忽视了对其行为主体——“人”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为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研究需要汲取管理学、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确立“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与地位。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功利主义本性,驱使其完全以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思考和行动。一方面,人具有完全的理性,能采取恰当的方式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目标;另一方面,人还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往往通过采取隐瞒真实信息、进行不实陈述和欺诈等手段实施自利行为。然而,随着行为科学及其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传统经济学关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论假设逐渐退居主流。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行为科学,在其60年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各种流派虽然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对组织中的人性特点进行研究,但都对传统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其成果对于推动管理领域对人性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赫伯特?西蒙作为西方管理决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对传统经济学提出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经济人理论。西蒙认为在看待人的理性和情感方面,经济学与社会心理学均存在着极端性倾向,一方面经济学赋予了经济人无所不知的理性,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则试图将人的所有认知活动归因于情感的趋势,西蒙进一步指出组织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人”[5]。基于审计视角的内部控制,以各种刚性的约束性控制为主导,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