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进一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学生回答:从口技表演者的表演的内容、宾客的反映、道具的简单三个方面来表现的。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写宾客的反映和道具的简单,让学生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写法。又如:《木兰诗》的最后一段附文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这段附文看似与内容无关,而实际上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诗歌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上要分出男女就很困难了。这种比喻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也体现了文学语言的艺术美。四、回读课文延伸探究在这一环节,可以概括为回读课文感悟内化,课后延伸形成能力。如郑线本老师在上《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这样设计的:用“好一个的云南歌会”说话,来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升华美。学生用了“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独具魅力”“展现自我”“场面宏大”“充满淳朴本色美”“充满着热情和智慧”“蕴含着云南民间气息和民俗文化”来表达自己对歌会美的感受,深化了对云南歌会的认识——云南歌会是一曲生命的颂歌、一场视听的盛宴、一次文化的礼赞。再然后“话说土家文化”,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读、品、悟”是“品读感悟”教学模式的核心。其中“读”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文章整体感知、精细阅读品味揣摩和阅读回顾感悟提高三个阶段。“读”就是走进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悟”是一种提高性阅读,回顾文章的布局谋篇,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教师在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时,也可以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在比较阅读中加深体验与积累,激发创新思维,提高思想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