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解析

上传者:菩提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投诉举报的话,不法分子的假冒身份就会被识破。Р 【案例二】Р 诈骗分子利用手机大量发送宣扬自身是“正规金融机构”,可做“无抵押小额贷款”的虚假短信,引诱急需小额贷款的受害者上钩。当受害者主动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要求受害者开户存入贷款保证金,并告知个人详细信息;随后又以验证账户保证金余额为由,要求受害者同时用两部手机,一部与自己通话,另一部打开免提功能拨打银行客户服务电话、查询账户余额,并要求客户将两部电话靠近以便能听到银行客服电话播报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诈骗分子利用声频分辨软件从客户按电话键盘发出的声频来获取客户的存款账号及密码。诈骗分子在获得客户关键信息后,伺机将客户账户内资金通过网银进行转移或挥霍。Р 点评:在众多的电信诈骗案中,犯罪分子利用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发布虚假的“无抵押小额贷款”信息,该类电话或短信经过犯罪分子的技术处理,显示的号码为银行的客服热线号码,令消费者放松警惕,并引诱急需贷款的受害人上钩。以下关键点有助于我们辨别电话诈骗行为: Р 一是多数诈骗电话会要求受害人存入贷款保证金。而银监会在2012年出台了《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不准存贷挂钩,贷款业务和存款业务严格分离,不得以存款作为审批和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据此可直接判断为诈骗行为。Р 二是多数诈骗电话会预留银行客服热线外的另一个号码,如诈骗分子要求受害者同时用两部手机来验证账户保证金余额,此行为就可立即判断为诈骗行为。因为,如果是银行的客服电话,会让客户在接电话的同时输入查询密码就可以知道账户的余额。因此,消费者可以直接拨打银行客服热线电话,而不要拨打诈骗电话预留的联系电话,一般就能防止此类诈骗。Р 三是多数诈骗电话会套取消费者个人基本信息,如银行卡账号、身份证件、密码等情况。遇到此类问题时,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坚决不向来历不明的人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