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中的自主作用,扩大评价主体和范围,实现自评、他评和相互评价的有机协调,克服单一评价的偏向,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评价模式。要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的研制。在评价实践中综合考虑自上而下评价和自下而上评价两个方面的作用,克服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消极因素。2.提高教学评价人员的素质,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评价观念对于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来说,教师培训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提高他们熟练运用各种评价手段的能力。对于许多未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中小学校来说,学习新课程理论是首要问题。因为这些学校只是通过间接途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理念,其教学评价的改革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鉴别性评价由于其容易操作而仍然是这些学校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因此,应加强对新课程评价思想的宣传,使中小学校及其教师掌握新的评价理论,更新评价观念,努力探索根据各地区、各类型学校教学实际,建立素质教育思想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发展,强调改善,使评价作用于教学全过程,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的功能。3.研制和掌握新的评价手段和工具,结合书面考试和评语等描述记录实施全面评价当前,档案袋评定法、专题作业法、成果展示法、学生成长手册法等新的评价手段虽然已经被提出来,但对其操作和客观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掌握和熟练运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进行。在此条件下,书面考试结合定性评价手段是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必然要求,要防止走向片面强调定性手段的极端。评价工作者需要掌握新的数理统计工具和定性方向方法,如教育统计方法、计算机数据库工具等。事实上,教学评价科学性不强的表现之一就在于结果统计分析和解释的经验性,许多教师往往凭自身经验来做出最后结论,从而难以避免走向片面性。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者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特别是应加强对教学评价工作者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