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乱,思则气结。Р”<4>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语,寝不言”。《千金翼方》中说:“食勿大言”,“及饥不得大语”。说明古人都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美国心脏病专家威廉忌,根据自己多年经验得出结论:家人聚餐,一定要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细嚼慢咽;不要在餐桌上争吵,更不要动怒发脾气,这样有助于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可见,在这个问题上,中西方的观点是很接近的。同样,音乐对于消化功能也大有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道家不仅著作中有“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有一套“音符”和“梵音”的秘传,奏出柔和清越的音乐配合进餐。Р9. 食后的卫生和保健Р 孙思邈说:“食毕当漱口,令人牙齿不败。口香……饭已,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3>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饱食不宜急行。”养生之道,不能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都有损长寿。食后应缓行数百步,并以此为修身养性之快事。常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忽思慧说:“凡食讫,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饭后缓行、食后忌卧、饭后摩腹等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一般的保健常识。古人还有饭后用茶漱口的习惯。宋朝大诗人苏轼在《苏轼文集》卷73《漱茶说》中说,每次食毕,辄用浓茶漱口,烦腻皆除,而脾胃不损。且食物在齿间的,得茶漱涤,尽消缩脱去,不烦刺剔,牙齿也因此坚密。中国饮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它的许多理论和原则都渗透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相应、人人合同、五行相调观念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艺术思想,在指导中国人民健康生存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渗透于原料组配、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食方法、饮食卫生以至丰富多彩的各类食品之中,具有丰富、深邃的科学内涵,其正确性正逐步为现代科学所证实,并将随着科学、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