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学会感恩的内涵。即使是活动的被动参与者,也会体验到失责的内疚。对活动精心准备和平时注意自主积累的过程,正是学生渴望认同,渴望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并形成责任感的过程。事实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尽责机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是学生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Р 三、在教育过程中抓准渗透点,明确教育目标的实现Р 责任感的形成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由随意性逐步趋向稳定性、由被动逐步变为主动及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教师必须要做有心人,从教材中去捕捉和挖掘思想教育内容的渗透面和责任感教育的渗透点,使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目标,有系统。如在初一或高一新入学时引导学生拟定中高考的理想目标(希望考上什么学校……);每学年、每学期实现目标的计划;学雷锋做好事目标计划与行动;“我让父母放心”活动等。如在教《藤野先生》时抓着鲁迅东渡日本学医后又弃医从文的过程和目的以及作者的为人,让学生深刻领会鲁迅先生的理想和祟高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学做人,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计划联系起来,使学生时刻能用目标来衡量自己的学习生活,增强学习的责任感。Р 虽然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但应教育学生自己是小组一员、班级一员、学校一员、社会一员,要求学生热爱关心班集体,为集体争光,为班集体利益和荣誉自觉严格遵守纪律。教育学生懂得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是在尽自己的责任。从而树立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为事业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强烈责任感。Р 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其培养过程就要持之以恒。人的责任感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和人们的培养和教育熏陶形成。在新的时代背景,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应有责任感意识,善于挖掘利用好教材中的教育信息,在实践中把握情感渗透,把目标落到实处,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