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反思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出具有创新能力和个性特征的时代人才。因而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不应该、不能够,也不可能只限于课堂教学的课本和教师。课堂教学之中所获取的有限知识,肯定不能够满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而课堂教学之外所获取的博杂知识,倘若没有适当的引导,不仅无法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甚而造成学生个性的畸性发展,走向社会的对立面。这种没有合理引导的知识获取途径,我们也姑且称之为"缺失"。现代高中生语文学习资源缺失非常严重,而社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又越来越高。高中新课改后各科分量加重,仅语文就由原先的六本书,变为现在的五本必修再加上若干选修。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有时间向学生补充课外知识,或进行课外活动和指导。在学习的高压之下,图书馆借书,只是星星之火,难以燎原;课外书籍,大多为口袋小书或时尚杂志,需提防老师家长的"穷追猛堵"。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基本局限在课堂上,仅凭课本的简单展示,老师的零星讲解,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契诃夫笔下小人物的悲哀,也无法深入领略欧阳修文中自托山水的情怀,则更不用说让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考试当中即使出现此类型题目,也很难达到考察学生的目的。语文教学的道德负荷,学生能力的评价滞后,教学理念的资源缺失,这三个语文教育上的困境,由来以久,但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今天,其弊端日趋明显,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去反思。其实这三大困境并非不可克服,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教育史上都不乏成功的先例,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成功的先例,与中国当前的实际相结合,真正作到尊重教学规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将教师和学生从这三个困境解放出来,真正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中国语文教育质的飞跃。参考文献[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