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24KB

文档介绍
棒、将10Р根小棒扎成一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无形中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中学生就能熟练操作学具,从而利用学具的直观性获取新知。学生经过训练,能熟练操作学具,并能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Р三、动手操作,化难为易Р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发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年级学生由于受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的限制,理解基数序数间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在教学中多举实例,加强对比,通过动手操作,化难为易。如起点不同,你在队伍中的位置就不同。涉及的这些知识点时,我会请一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从左数我是第几个,从右数我是第几个,以及一共有几个人,区分基数和序数。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接受了新知识,并明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Р四、动手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Р操作学具,满足了低年级学生好动的天性。很多学生会被学具吸引了而进行一些毫无意义的操作,忽略操作目的,更不会进行观察。鉴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比如在教4的分成时,我让学生把学具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分的不一样,这样就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方法(1和3,2和2,3和1)。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法,想一想怎么分能够一个不漏而且又有规律。Р总之,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实践活动不能脱离教学而变成单一的、机械的、无目的性的操作,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Р 2015年1月20日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