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课题名称:德育课程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研究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38 |  大小:261KB

文档介绍
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尽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尽相同(如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韩国、日本等国则把道德课单列),并且在课程的名称设计上也不尽相同(如“道德课”、“修身课”、“人格训练课”、“公民课”等等),但是在课程设计上有很多一致之处:第一,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切入,尽量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第三,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第四,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特别强调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图文安排,并且印刷装帧十分精美;第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3] Р5.从文化角度对思想品德教材进行分析Р赵振寰和赵波指出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在民族德育文化和国际德育文化关系上的偏差,使民族德育文化和世界先进的德育文化高度统一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24]Р6. 对品德教材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的研究Р许新秀从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角度考察品德课程教材的变化:更关注儿童的社会生活,内容选择上更丰富,具有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呈现方式上更突出儿童的主体性,叙事主体为儿童,教科书留出了大量版面供儿童活动、探究、表达、分享;此外,教师角色和教科书功能也发生了变化。[25]郭雯霞认为教材的呈现形式是重在参与,避免将学科知识和对人、事、物的认识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空间,将对人、事、物的体验、感悟等,用自己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以项目成果的形式反映自己认识和探索的结果,从而参与知识和自己生活的意义建构。[26]Р四、研究程序Р(一)研究过程Р1.对影响教材编写的理论的分析和研究。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