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教师的共情能力及其培养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管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都以一种接纳的Р 态度来进行,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允许学生各种心理Р 反应的存在,包括和老师不一致的想法和观点。只Р 有教师接纳了学生的心理,尤其如困惑、疑虑、悲Р 伤、痛苦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学生才会释放自己压Р 抑的心情。如果教师仅仅能准确表达出学生的心理Р 感受,那还只能算是同情,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Р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但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完全释Р 放。只有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允许学生有困惑、Р 有问题,允许学生犯错、有缺点等,学生才会真正感Р 受到教师的信任和包容,感受到教师对他整体的接Р 纳,才会和教师共情。Р (3)分享Р 不管是述情还是接纳,都是教师对学生心理感Р 受的一种理解和把握,或者是说猜测。学生实际的Р 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学生自己表达出来, Р 才会清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设适宜的Р 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为什么Р 难过,为什么困惑,为什么犯错。此时,教师只需要Р 做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去分Р 享学生内在的想法和感受。仅仅是这种分享,就让Р 学生感到一种释放,感到一种被接受和关注。对于Р 分享的过程,教师尽量不做评价,不去评价事情本Р 身的对错,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尊重。当然,教师不做Р 评价并不是不表态,教师从共情的角度,要肯定学Р 生,不是肯定学生做的事情,而是肯定学生的心理Р 感受,也就是表明此时此刻学生有这样的心理是正Р 常的。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理解,是自己的“知Р 心人”。Р (4)启发Р 通过以上三步,教师与学生基本上做到共情Р 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共情的最终目的。共情不仅仅Р 是能理解学生、接纳学生,还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Р 题,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共情在以上基础Р 上还要更进一步,就是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启发不Р 是指导,不是给学生提供答案,是引发学生自己思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