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60KB

文档介绍
策和激励措施,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成果。要求工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应具备至少2年的从事工程工作的经历。Р 4.提升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方面的基本要求可以进一步统一表述为:“了解各国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在跨文化环境下善于交流沟通、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团队合作。”⑥学校高度重视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一是实施多模式国际合作办学。以实施中德政府级教育合作项目为契机,将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扩展到美国、法国、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形成了合办学院模式、互派学生模式、分段合作模式等国际合作模式,如与德国多所应用科技大学共建汽车学院,与德国马德堡应用科技大学、法国鲁昂高等电力工程师学院等国外高校开展交换生项目,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四年制本科教育项目,实施中美“1+2+1”、中英“2+2”、中加“3+1”等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二是实施“海外实习计划”,积极与国际著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分期分批选派优秀学生进入海内外跨国企业实习,到著名企业参与工程设计与实践训练项目。尝试将试点专业的一年实习环节放在海外企业进行。采取灵活多样的国际交流形式,如联合课程、联合毕业设计、短期考察和暑期学校活动等,力争让更多的参与学生在学期间获得国际交流经历。三是培育课程语言环境。吸引国际著名教授和工程一线专家来校交流、合作,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校为师生进行工程项目专题讲座,资助留学归国人员利用外语讲授专业课程,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逐步培育并形成稳定的外语授课教师团队。采用引用或自编外语教材的方式,建设外语课程群,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Р 5.开创开放共享的“双合作”平台。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打造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是高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抓手。学校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