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内心的道德阵地日益沦陷的现实,用传统文化来拯救道德也是国学教育又一优势。Р 国学教育本身即包含浓厚的道德规范的内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国学课程的开发中,重视德育素材,引经据典,联系现实,在一点一滴中渗透德育。然而,国学不是用来照搬、硬套,更不是复制,应该在继承其精髓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和生命活力,如民主、法制、独立、自强等现代精神。回应转型时代,守护文化与文明的基本价值,与时俱进,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道德发展需要的国学课程体系。[13] Р 三、国学课程的开发机制Р 建立课程开发的有效机制是成功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条件,这些机制包括互动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几个方面。(一)国学课程开发的互动机制Р 国学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教育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无论站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的角度,还是个人生存、发展的立场,课程开发都要在地方、学校、教师互动基础上,才能联动发展。Р 国学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地方、学校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需求之上,其需求程度会影响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需要是要来自本身的,而不是国家强制的,避免从上而下造成的形式化或应付事,应该建立上下互动的有效机制。其中,有至少三个问题需要认识:第一,学校面对着可能增加负荷的改进日程,它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这项改革是否需要,而且还要将这种需要与其他各种需要综合起来考虑;第二,有时确切的需要在改革之初并不十分清楚,特别是那些特别复杂的改革;第三,需要与其他因素相结合产生不同的模型,根据不同的模型,在进一步开发国学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可能变得更清楚或更模糊。所以,新的改革方案与地区或学校需要之间要具有适应性,在开发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改革的参与者对改革的需要程度,以及需要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