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减弱德育课程原有的震撼力、冲击力。Р (三)形式“+”Р 互联网与德育相融合,可以带来更多的形式创新。传统的德育活动,很多情况下是一人的独角戏,是老师的一言堂。俗语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互联网给德育活动的每个参与者都带来了平等的机会和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发声,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德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德育活动是一种开放的活动,是一种思维碰撞的活动,其活动的形式不会也不能基于传统的讲坛形式,而应该是一种对话的形式。互联网的加入,会促使德育形式的变化。Р 这种变化体现在参与者、参与形式、学习素材等几个方面。Р 一是参与者,在上文谈到凸显教育主体时提到过,基于“互联网+”的德育活动的主体可以是学生,可以让学生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完整的展示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也可以是与原来这个教育群体(班级)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某些想法、观念、言论与德育内容相关,就可以使其再现或是现场展现,这种展现已经无关时空的问题了。Р 二是参与形式,由于“互联网+”可以将德育活动分成“同步”和“异步”两种状态,因此德育活动参与者的参与形式也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可以面对面即兴地交流,也可以经过深思熟虑后,通过网络发言的形式将观点抛出,甚至可以用互联网来记载每一次讨论的内容,使每一个德育话题都不再“过时”。Р 三是学习素材,通过互联网,可以让传统的纸质媒体、多媒体成为超媒体,让各类材料的展示更为直观,且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自己生产制造出学习素材。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围绕一些讨论课题,可以自己拍摄教育视频、发布教育话题、制作教育网页。这样的参与,可以让德育工作的成效更为扎实。同时,这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素材形式多样,包括:微信公众号、微拍视频、微博信息、博客网站、空间日志等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传播,也易于接受。这种全方位的参与,也使得德育活动成为了一种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