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正是教师引导学生产生使用学具需要的良机。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走过场。例如: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学生思考:三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你能把它们有序的说出来吗?此时,教师没有提供任何学具,这个时候只有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但思路并不清楚,这个时候教师提示桌上信封里放了三件上衣和三件裤子,小朋友们可以拿出来摆一摆,在有了学具后,学生借助学具就可以把自己思路表达得更加清楚,以后当他们再碰到什么难题时就可能会想到“可以用学具摆一摆”。Р思考四:操作后要不要进行总结Р学具是学习的工具,但不能代替思考,学具操作仅仅是把思维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但这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这一外部活动形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抽象出理性的结论,避免概括前的思维断层。因此,操作后需要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认真总结,准确归纳,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例如教学Р“有余数的除法”,在教“例1”时,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把6个梨平均分成3份,分完后把相应的横式和竖式写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把7个梨平均分成3堆,当学生发现不能分光时教师揭示课题,并讲述横式、竖式的书写与读法;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操作练习: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把竖式书写完整;通过以上的操作,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紧接着应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比较前面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马上会根据前面的操作及书写的算式进行观察、比较、抽象,最后概括出“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且对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的原因也会很容易地了解。Р总之,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正确有效的操作学具,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