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建构缺失,即“总价、单价、数量”三个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新教材淡化了应用题解题方法的训练,淡化了数量关系的概括,很多低年级教师不知道这些数量关系什么时候出现,在涉及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是否要帮助学生总结、强化这些数量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失了有目的的建构数学模型的行为。Р大数除以小数的负迁移Р学习“平均分”到学习“除法”,再到“小数除法”,学生接触到的凡是用除法解决的问题,都是用“大数除以小数”列式计算的,从来没有出现用“小数除以大数”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在不断的联系中,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条件反射——当发现需要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根本不加考虑,直接用“大数除以小数”列式计算。此外,在学生初次接触由平均分引入除法时,教师既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总结、掌握“把什么东西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的解题策略,又没有及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无形中加剧了学生看到除法就用“大数除以小数”的错误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思维定势。Р【对策链接】Р一、关注平均分的过程,理清平均分的要领Р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理解“什么叫平均分、怎样平均分”上,而要重点研究“把什么东西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在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平均分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时必须搞清楚这两个关键问题。Р二、研究平均分的现象,适时建构数学模型Р在“平均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研究平均分的现象,透过现象抽象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知识,并加以总结、提炼,适时形成数量关系。同时帮助学生把教材中分散编排且不对数量关系进行整理的“解决问题”现状加以分析,及时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整合,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Р三、借助平均分的实例,抑制条件反射的建立Р如何在平均分教学时把“大数除以小数”的负迁移消灭在原始状态,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实例来打破条件反射。例如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