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小班户外区域活动情境化的创设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25KB

文档介绍
手双膝爬行,也能够双手双脚爬行,同时由于背上背负着“粮食”,让孩子们在自由爬行的同时,对孩子们的四肢力量和动作协调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孩子们爬的时候需要努力不让背上的沙包掉下来,这就将孩子们动作发展的要求无形中融入了情境创设中。同时合适的距离能够帮助孩子们勇敢面对挑战、坚持到底以及获得成功的快乐Р 3.根据幼儿能力进行动态性调整Р 对于区域情境的创设,我们会根据幼儿活动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平衡区,我们发现左侧的道路创设不合理,第一条道路过长,而且竹梯放在地上后孩子只是在空档中走,对于孩子的动作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同时材料间组合少,激发不了孩子的兴趣。第二条道路平衡木笔直放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任何难度,而且孩子又都会在上面平稳地行走了,因此也激发不了兴趣。导致这两条道路参与的孩子很少。右侧两个三脚架摆放位置平行,孩子等待都在同一水平,因此导致场面比较拥挤。所以我们就对情境创设进行了调整,将轮胎与竹梯组合,调整平衡木、三脚架的摆放位置,经过再一次观察,发现幼儿运动兴趣明显增强,因为我们的材料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三脚架、平衡板、竹梯等),材料具有多种玩法,能激发幼儿的想象与挑战,并积累多种玩法与经验。而且道路创设可供幼儿进行自行调整(如对梅花桩、垫子、大脚印等辅助器械可进行自行调整),幼儿在运动中没有过多的规则限制(起始点的设置、方向上的设置、道路行走上的设置、跑动的限制等)。对于孩子来说,运动是自主、好玩的活动,孩子们都喜欢在宽松的氛围中运动,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动作发展。但是以上的几点中最关键的在于我们教师的态度,之前我们呈现的总是单一的路线,幼儿的选择永远是单一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兴趣,很多区域我们都会有起点的设置,这些一成不变的模式都容易导致孩子对该运动区域失去兴趣。还有我们教师的观察与介入也要学会等待,很多同伴间的合作、关爱、运动品质都是在等待中出现的Р (责任编辑陈利)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