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引导策略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18KB

文档介绍
父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发现因自己的因素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时, 家长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 做好孩子的榜样,不超前消费, 不违法乱纪, 不奢侈腐化,以身作则, 孩子的心态自然也会平和许多。Р 2.家长要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作为家长, 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要求。当孩子出现上述现象时应因势利导,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告诉孩子人和人生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从而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激发孩子Р的斗志, 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Р 3.要转移不合理的攀比兴奋点。小学阶段的孩子表现的欲望都很强,很多同学具有与别人“比”的欲望。然而许多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比”的内涵,使得竞争比较的兴奋点发生了倾斜,热衷于物质的、金钱的、浅层的攀比。同时还应看到,小学生有攀比心理,说明他们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者试图超越别人。因此,学校要抓住小学生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他们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品德、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Р 4.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的小学生会“变脸术”, 在家像个乖孩子, 走进了社会和进入学校时却完全像变了个人似地;也有的学生在家不愿听父母的言教, 但在学校很积极。所以, 家长和学校应该有经常的联系, 并和学校从不同的途径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共同探讨教育策略, 关爱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让他们感觉自己生活在理解与携持之中、信任与关怀之中,让下一代生活在健康、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之中。Р 参考文献Р[1]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05)。Р[2]郑雪著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09)。Р[3]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Р[4]何艳如主编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0)。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