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关系,进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Р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三次实践活动。Р第一次活动,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任意的长方体。(如下图)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一方面,这一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只要求学生用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没有规定怎样摆,摆什么样的长方体,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在摆完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既有利于进一步的比较与分析,还可以启发学生把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联系起来,从中发现规律。Р第二次活动,引导学生仍用这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凭借想象,摆出一个比12立方厘米大的长方体。这时给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疑问:能摆出这样的长方体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尝试摆出了许多不同的图形:Р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操作与交流中迸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Р第三次活动,让学生用这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摆一个体积更大的虚拟的长方体,这时学生已不再困惑,摆出图形:Р这时,教师及时在电脑上演示,使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Р最后,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图形:Р让学生计算它的体积。学生根据给出的图形,结合前面的操作活动,很快算出体积:8×4×5=160立方厘米。Р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长方体里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正好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Р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领域,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恰当的形象图形,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复杂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就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Р(责编金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