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评价活动中正处在主要采用非艺术审美标准时期,故将此时期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命名为前艺术审美阶段,或称为非艺术审美阶段。这与加德纳的看法基本一致,即儿童还不能用艺术的眼光接纳和理解艺术品。Р 进入中学的少年,由于其认知能力的提高、兴趣的广泛、情感的丰富,他们对许多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发生浓厚的兴趣,表现为宽泛的审美偏爱,萌发过各种审美理想,并有试图从艺术家的角度审视艺术品的愿望和尝试艺术创作的欲望。如果我们的教育允许中学生选择所学的专业,并不受将来就业和发展Р 的制约,以及不受功利的影响,那么,相信会有许多中学生选择钻研艺术的专业或课程。无奈,中学生课程的增多,升学和就业的现实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去学习和钻探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另外,科学和社会知识对中学生也有吸引力。这样就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对艺术问题的钻研和思考,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这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审美心理,特别是艺术性审美心理的持续发展。所以,加德纳将这个时期称为“危机期”是不无道理的。到了中学以后,只有少数被认定有艺术天赋的学生选定艺术学习方向,接受严格的艺术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专业性的艺术训练常常是十分艰难和痛苦的,同样需要耐心和毅力。加上训练的功利性过强,他们被限定在狭窄的专业艺术领域之内,且主要注重艺术技巧的训练。所以,那种轻松、自由的审美心理也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反而形成了专业的、功利的、僵化的审美个性。那些比较聪明、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余尚有精力的中学生,在学习之余,可能会花少量的时间或精力来审视艺术问题,因而,这些学生的审美心理可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事实上,科学和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左右眼。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艺术家的一个感觉,有时可以等于科学家的几个大脑。一个具有健全审美感的人表现为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对审美活动的投入。这样的人最有可能心理健康,快乐达观,拥有高质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