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得比例呈现递减的趋势,而二、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例则逐渐上升。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接收方,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放映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大小,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Р 1.2.3 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率的提高意味着下岗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就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团体,更大的竞争压力。由于自身素质和社会网络关系的差距,农民工在城市下岗职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找到工作的概率降低,难度加大,从而影响了农民进城打工的积极性。Р 1.2.4 城镇职工和农民工收入差距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实际所得的报酬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农民进城打工会受到城市的排挤和歧视,经常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农民工干着城市中最脏、最累的工作,却拿着比城镇职工低的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城农民的幸福感,降低了其进城打工的积极性。Р 2实证研究Р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徙的数量由城市从业人员的数量减去城镇职工的数量得到。而农民进城所从事的主要行业是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故以这四个行业的城镇集体单位的平均工资作为农民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Р 农民在家务农的收入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乘以农村居民家庭每一劳动力负担人数来衡量。用劳均占有耕地面积这个指标来测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影响。正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其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用教育折算系数来反应农村受教育状况,其计算公式为:H=Qihi。其中,H为农民受教育程度折算量;Qi为各种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的比重;hi为教育折算系数。本文综合了胡永远[6]与周晓、朱农[7]设定的教育折算系数。本文将教育折算系数设定为文盲半文盲为1,小学为1.1,初中为1.2,高中(包括中专)为1.4,大专及大专以上为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