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16KB

文档介绍
偏误则是对正确的语言规则的偏离,这种错误是系统且有规律的,它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就如汉语偏误研究中偏误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种是来自实际教学,搜集学生的口头表达(回答、聊天儿以及提问等)和书面表达(作业、试卷以及作文)的偏误;一种是通过调查反馈目的性地收集;第三种就是通过语料库调查某种偏误。这三种收集方式中使用最多、论文量最大的一种是来自实际教学的,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偏误面窄,对象数量少,可能缺乏普遍性。有些文献将失误作为分析对象。肖奚强提到在《外国人学汉语病句分析》中一些勿用失误的案例,例如我们汉语说得比他一点儿。我比他跑得一些。肖奚强认为这是马虎大意出现的“成分残缺”现象,并不带有普遍性。第二种收集方法对于偏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操作和控制都比较容易,但是由于过度依赖所获得的形式,可能会忽视学生的生心方面的原因。第三种收集覆盖面广,但是在现有的论文研究中还没有广泛地运用起来。Р Р 偏误分析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偏误进行了分类,但是在具体操作需要将偏误进行归类,也会遇到困难,因为偏误分析还没有对每种类型的偏误进行全面的描写,无法得到一个量化的判断标准。甚至有时候连偏误还是事物都难以辨别。除此以外,偏误分析对偏误的分类多从形式上入手,即停留在语言要素的层面上,从而忽视篇章和语用等层面。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有些偏误是出在语用上,而无法从语言形式中找出问题。Р 虽然在理论上已经对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但当具体使用时,还是常常有困难的,因为它常常不是单个原因,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也可能是因人而异的。有关学生的认知策略、学习态度、简单推理等都会引起的偏误,由于心理?W、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落后使得学者们对习得心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对学生内在的心理运行机制的系统研究。从现在的研究情况来看,对片无原因的分析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解释都太简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