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要符合教学实际,要少而精,过多地堆砌例子,会适得其反,使课堂缺乏主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四、巧用生物课堂生成性资源,活化学生的人文情怀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堂课,课堂永远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关注课堂生成,巧用课堂生成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 有兴趣的学习, 使思维更活跃, 更能到达教学目的。例如在“观察蚯蚓的运动”的一次实验教学中, 有一位同学不遵守实验要求,故意不用湿棉球湿润蚯蚓的体表,蚯蚓因缺氧而奄奄一息,实验进行不下去,我并没有直接批评这个学生,问:为什么蚯蚓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积极踊跃回答)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们也被人这样对待,会有什么后果?(同学们更是积极活跃的讨论,适时引发该同学自我反省, 自动改正,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小动物, 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怀)。学生是有独立个体意识的人,兴趣、爱好、知识和经验也是千差万别的,课堂生成总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应而是抓住每一个契机,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创建有个性的人文课堂,北洋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实践证明,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不能严格区分,我们也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有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课程教学活动不能顾此失彼,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全面地考虑学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融入生活的源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主要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 年。②刘植义等:河北少儿版七、八年级《生物学》, 2011 年。③杨守菊: 《走进课堂教学深处:回归人文》, 《中学生物教学》 2013 年 1-2 期,第 10~13 页。④钱维: 《初中生物教学的生态伦理学视角》 2012 年 10 期,第 8~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