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评价的目的就是在此过程中推动幼儿的思维进程,这是对幼儿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只有能够激励幼儿进一步探究,推动其思维进程的评价,才是有价值的评价。Р4、注意评价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教师的评价应当如实地体现出这些差异。Р·对于思维的有序性比较欠缺的,又缺乏一定知识经验的幼儿,教师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努力,使他们建立自信,然后再引导他们通过更多的观察与实践来积累经验,开展思考。Р·对于那些善于观察与模仿,也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幼儿,教师的评价应引导他们进行“为什么”的思考,做到既然“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为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做好准备。Р·对于少数思维活跃、发散性强,但思维的深刻性较弱的幼儿。教师应当一方面以赞赏的态度来评价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又要对他们的思维提出质疑,迫使他们开展反思。Р5、评价不仅重结果,更要重过程。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及时、恰当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评价。Р6、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孩子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和成果的机会Р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Р(一)课题研究使“教”与“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Р从教师的角度看:Р1、从观念到行为的改变。Р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老师们想得多了,材料准备多了,观察记录多了,反思多了,讲解少了,示范少了,填鸭少了。有人说:中国的老师是嘴巴累,外国的老师是眼睛累,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想想以前,我们总爱不停地示范,不停地说,唯恐幼儿听不懂,学不会。自从开展了“探究性”学习研究,教师从思想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改传统“手把手教”的形式,变接受性的教学为启发式引导。在每次活动中,都注意到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索的情境,让环境与幼儿互动,激发幼儿自主学习,老师则敏锐地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介入提供帮助,逐渐从“教书匠”往“研究型”转变。Р2、形成了有利于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反思问题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