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如果教育的重点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上, 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客观上就可能会继续助长认识和行为之间的脱节, 甚至使学生因长期看不到自己行为的进步而丧失前进的信心。行为训练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 也可结合日常生活, 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方式紧密结合, 促使他们产生与道德动机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 在此过程中, 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重要保证。因此为创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条件, 还应统一学生、家庭及有关方面的认识, 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督促网, 在校由教师、班集体负责督促、检查, 在家中由家长督促检查, 通过这样的组织, 保证学生能始终按规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方式行动, 行为效果的好坏, 都能及时得到肯定与否定的评价。(六) 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 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使品德不良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 既要改变错误观念, 又要有效地控制外部诱因的影响, 引导他们与诱因断绝联系,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在矫正的初期, 当新的行为习惯还不够巩固、旧的不良行为习惯仍有潜在力量的情况下, 让这些学生避开有关诱因是有益的, 可以避免引起“旧病复发”。但根本的办法是使他们增强在面对各种诱因时都不受影响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这样在新的动机和新的行为习惯已初步形成的时候, 可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总之, 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品德, 由于年龄、个性及事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 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 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 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义,这样才能有效地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理论》朱德全主编 2 、《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崔录李汾编著 3 、《中学生心理学》林崇德主编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