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 1/2 争论的情境中, 受前面的学习启发来学习某数和 1/2 比大小。最后通过游戏——请你猜猜它是谁?来发散学生的思维。 4 、探究性操作: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时空,自主探究——评价反思,丰富体验。如徐瑞兰老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首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识冲动。在引出“具备怎样特征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问题后,就引导学生自由地去探究, 由于可去探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特别高涨,小组探究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量自带的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长方形纸片进行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小组中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 有的小组三人分别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一人把前三人概括出的特征填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辨→认同,十多分钟的探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去教室各处探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在随后的交流过程中,徐老师问学生:你对其他同学(组)的探究成果如何评价?自己是怎样进行探究究的? 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还有什么疑惑? 以此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评价和对评价的再评价。这样使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有深刻的认识,增强了主体意识,丰富学生了的活动经验,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在认同、批判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学会评价,形成健全的人格。(四)动手操作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如何有效的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我们研究出了以下三项基本策略: 1、通过学具操作,发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