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内涵、因素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1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页脚难、困惑,也要保持自己“什么都懂了”的良好形象。而隐藏在这种恐惧心理背后的则是一种对自我的怀疑和不信任以及对群体规范和行为的认同和遵从。4.缺乏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学生是社会中的人,不可避免地受到除学校之外的其他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的影响。他们对待学生好奇、好问、探究等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学富五年、博古通今的人就是社会的栋梁之才,至于对这些知识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不能在前人的知识基础上有所创新都不重要,甚至人们将那些打破传统、挑战权威的人视为自不量力或不知天高地厚。对于年幼者的疑问,人们往往一笑了之,不高兴时则斥声怒骂:小孩子家,大人说什么就听什么,瞎问个什么?人们普遍不重视小孩子所提的问题,更不愿意着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从家长的态度中可以得到最直接地反映。调查表明,30%的小学生家长只是偶尔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问老师或同学,7%的家长从来没有鼓励孩子问问题。显然我们难以想象我国小学生的家长会如同以色列的家长一样,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问孩子:“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并且因为孩子的提问难住了老师而表扬孩子。“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才是中国家长和孩子交流的重要话题。在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问题意识薄弱是理所当然的。以上是我们根据调查对造成我国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种种原因的分析。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原因时,总可以感觉到在这些原因背后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正是这只手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引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使他们不重视学生的提问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这只手使得小学生更乐于倾听,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醉心于各种现成问题的解答,而不去思考和探究,不去批判和质疑,放弃自身问题意识发展的种种机遇。据调查,64%的小学生之所以问老师问题是因为“担心考试遇到了不会做”,还是这只手导致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