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经》54章身家乡邦→→→→天下↓↓↓↓↓真馀长丰普老子、孔子的修身观——儒道的对比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差异核心思想建功立业乐生与顺应君子的标准1、不辱君命;2、宗族称孝焉,乡党称俤焉;3、言必行,行必果。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融合孔子的感悟吾十又五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欲所为,不逾矩儒家道家100%0%70%30%40%60%20%80%10%90%年轻的时候偏儒家,年长的时候偏道家。八小时以内儒家,八小时以外道家。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道自然无为顺应客观规律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反者道之动柔能胜强静能治动处下谦退涤除玄览核心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道的内涵(1/3)道“道”是客观存在的字宙本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25章“道”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77章“道”是古代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经》77章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道的内涵(2/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1章[译文]道,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道;所谓名,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名。无名,乃道之混沌无形,天地未分之时;有名,乃道之化生万物之时。所以,要经常从没有形象的地方去认识道的奥妙;经常从有形象的地方去体察道的显明。这两者是道存在的两个阶段,称谓不同罢了。但都称得上深远奥妙,深远啊,深远,她是探究一切奥妙的总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