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GB-1352—2009》--国标大豆品质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ppt  |  页数:52 |  大小:5682KB

文档介绍
一致。②病斑粒:粒面带有病斑,伤及子叶的颗粒。表面有病斑纹,但是没有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应归属为完善粒。③生芽、涨大粒:芽或幼根突破种皮,或吸湿涨大未复原的颗粒。6安徽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④生霉粒:粒面生霉的颗粒。通过眼睛观察大豆表面是否有霉菌,即看“表面现象”。该定义要与霉变粒严格区分,GB2715-2005《粮食卫生标准》中规定了“霉变粒”为“粒面明显生霉并伤及胚和胚乳(或子叶)、无食用价值的颗粒”。生霉粒与霉变粒有本质区别,检验中关键要观察霉变现象是否伤及胚或胚乳,未伤及胚或胚乳的是生霉粒,伤及胚或胚乳的是霉变粒;而且两个指标的归属不同,生霉粒归属损伤粒,霉变粒归属卫生指标。7安徽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⑤冻伤粒:因受冰冻伤害籽粒透明或子叶僵硬呈暗绿色的颗粒。要求对籽粒的透明程度或子叶性状进行观察,必要时需剖粒检验。⑥热损伤粒:因受热而引起子叶变色和损伤的颗粒。应包括自然热损伤粒和烘干热损伤粒等。要求观察子叶变色和损伤程度,必要时需剖粒检验。8安徽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4)破碎粒:子叶破碎达本颗粒体积1/4及以上的颗粒。需观察整体样品的外观特征,确定籽粒的破碎程度。(5)杂质:通过规定筛层和经筛理后仍留在样品中的非大豆类物质。它包括筛下物、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三类。注意事项:(1)大豆以外的有机物质,包括异种类粮粒均为杂质。(2)严重病害、热损伤、霉变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无使用价值的大豆均为杂质。(3)脱落的大豆皮为杂质。9安徽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6)色泽、气味:是检验大豆质量卫生的最简捷的重要指标,通过色泽、气味可快速判定大豆的基本质量,甚至卫生状况。质量正常的大豆应有大豆固有的综合颜色、光泽和气味。由于色泽、气味是感官检验,虽然快捷,但也容易发生人为误差,引起纠纷,所以对于色泽、气味不正常的大豆,需要进一步检测其它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判定其质量安全情况。10安徽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