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就成了“我是教师”。2、被期待。既然我是教师,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一般角色要求放到我身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家对我有这样的期望,来听课,希望能有收获,这就变成了对“教师”这个角色功能的期待。3、随场景而变。角色具有对场景和人际关系的依赖性。当场景变了,角色也会随之而变。比如,在工作中是教师,回到家就不能再是教师了,而要转变为丈夫、儿子等角色,以适应在家庭中亲情人际关系的要求。什么是身份?身份就是自己身上所带有的某些不随场景或人际关系而改变的个人特征。比如,这张脸,无论上班还是下班,都是这张脸。自己的性别,无论穿男式衣服还是女式衣服,自己的性别不会随之改变。还有,自己的年龄、出身、受教育背景、既往的经历等等,都是自己独有的保持相对不变的个人特征。对这些相对不变的个人特征的总体自我认知,就是“身份”。身份这个词,identity,在心理学中,其实说的是“自我同一性”,同一性的意思是说“不随时间和地点、场景而改变”,即,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中,我就是我,“我保持同一”。身份与角色的关系身份是相对不变的,而角色是随人际关系、社会情境而改变的。那么,身份是如何得来的呢?与角色是什么关系呢?应该说,身份是我过去所经历的人际关系浓缩、凝炼后留下来的整体自我认知。一个人现在的“身份”,是他曾经拥有的既往人际关系的反映,把既往生活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抽取其不变的成份进行认知,就形成了“身份”的自我概念。身份与角色重要性比较大家生活中经常说“丢份(北京话)”,是“丢失身份(尊严)”的意思。身份是更为重要的个人特征,与角色相比,身份对一个人的自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具有更重要的心理健康价值。小平同志虽然“三上三下”,好在始终保留了他的党籍。因此说,一个领导干部角色和身份都不丢,这是最好的。如果要丢的话,丢了角色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不要丟了身份。画出你的身份图?画出你的角色图二、身份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