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血液净化的抗凝治疗课件

上传者:蓝天 |  格式:ppt  |  页数:3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00 g/l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11.00-18.00 s 抗凝血酶III测定AT 80-130 %二、凝血指标的检测与评估1、外源性凝血系统状态的评估选择性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延长:提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存在数量或质量的异常,或血中存在抗凝物质;缩短:提示外源性凝血系统活化,易于凝血、发生血栓栓性疾病。2、内源性凝血系统状态的评估选择性检测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CT)或活化凝血时间(ACT)延长:提示内源性血系统的凝血因子存在数量或质量的异常,或血中存在抗凝物质;缩短: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活化,血液高凝状态。3、凝血共同途径状态的评估如果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延长,则提示患者的凝血共同途径异常或血中存在抗凝物质。此时应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和血酶时间(TT)。如果FIB水平正常,则提示血中存在抗凝物质或FIB功能异。4、血小板活性状态的评估如果血小板数量减少伴出血时间延长提示患者止血功能异常,易于出血;如果血小板数量增多伴出血时间缩短提示血小板易于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易于产生血小板性血栓;对于单位时间内血小板数量进行性降低的患者,推荐检测血浆血小板膜糖蛋白-140或血中GMP-140阳性血小板数量,以便明确是否存在血小板活化。不能检测上述2项指标时,如果患者伴有血浆D-双聚体水平升高,也提示血小板活化。三、抗凝剂的使用禁忌肝素或低分子肝素1、患者既往存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过敏史2、患者既往曾诊断过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3、合并明显出血性疾病4、推荐检测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对于血浆抗凝血酶Ⅲ性<50%的患者,不宜直接选择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应适当补充抗凝血酶Ⅲ制或新鲜血浆,使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50%后,再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肝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加速对凝血酶等的灭活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