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幻灯片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ppt  |  页数:35 |  大小:5318KB

文档介绍
病临床上少见,其发病率低,约占住院患者的0.1%[2],一旦误诊,后果严重,病死率较高。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是严重的急腹症之一,病情急而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可达45%-70%[3]。老年人是本病的高危人群,若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更高。Р一、缺血性肠病的定义Р1、急性肠系膜缺血?( acutemesenteric ischcmia,AMI)?2、慢性肠系膜缺血?(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3、缺血性结肠炎?(ischcmic colitis,IC)。Р二、缺血性肠病的分类Р3、血液变化:? 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栓易于形成而堵塞肠道血管的高危因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DIC及放、化疗等疾病,血液呈高凝状态,有可能诱发该病。Р4、肠管因素:?老年人由于肠管蠕动功能减退,肠腔内粪块的嵌塞,使肠腔压力增加,导致肠壁的血供减少,最终导致肠壁局限性缺血、变薄、坏死。?5、其他疾病?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及肠梗阻等也可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的发生。Р1、急性肠系膜缺血(AMI):? 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为主;常见于心血管基础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风心病、血管造影后粥样硬化板块脱落。三联症: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器质性心脏病和强烈的消化道症状;约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患者可伴有血便;可表现为肠梗阻,肠穿孔;发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可进展为休克、急性腹膜炎。?。Р四、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Р2、慢性肠系膜缺血(CMI):?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减轻。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多发生于餐后15~30 min,l~2 h达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