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体验、从而感受、领悟,积淀智慧,使孩子们的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思辩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才是最有效果的。经过同事们共同的思考、实践,我们认为品德教学中要让孩子在思辩中培养智慧,提高辩证能力,营造品社课堂美好境界应关注以下三大策略。Р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创新。”?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培养探究意识,善于提问是创新教学的重点,也是儿童哲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思辩能力的出发点。儿童哲学的教学实践让我们知道了,提问是一种可贵的质疑精神,哪怕提出的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Р策略之一:在活化资源中激发思辩Р1、捕捉生成资源,激发思辩Р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声音,只要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并合理引导,就会成为学生闪光的智慧。这是课堂中自然生成的资源,它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可以激发学生思辩的积极性,教学时,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孩子在思辩活动中培养智慧,积淀辩证思想,从而营造品社课堂美好境界。Р案例1《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Р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幸福成长辛勤地操劳着,在教学中为了体会这点,让学生比较父母的账单和我的账单。Р师:这是两份账单,请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同学们议论纷纷)Р生1:父母的账单上都是0元,而我的账单上都是做家务后向父母索要的钱,爸爸妈妈很爱我们的,父母的爱是无价的。Р生2:通过比较,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向父母要钱,这是不对的。Р可能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生3:“做家务收父母的报酬是应该的,外国有很多家庭都是这么做的。”Р这是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可这恰恰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后所获得的真实体验,我们在教学中没有随意否定,抓住已生成的资源,提出以下问题供孩子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