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ppt  |  页数:3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表象化主体”。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学生发言“有口无心”;只要掌握某种机械表达的套路,就能口若悬河地说出很“炫”的辞藻来,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接近文本,更不谈全身心地体验文本;(2)分组讨论的“有名无实”;讨论时只要有学生一片嗡嗡的说话声,显出热烈的气氛来,哪管他说的是课堂上的问题还是昨晚的电视节目;(3)缺少教学设计的“放任自流”;教学设计的缺席使教学目标泛化、教学内容旁逸,学生看似在活动,却不是在进行语文学习,没有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课堂学生主体的表象化呢?实际上,“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任何教学都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是在与教师的关系中得以凸现的。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理解“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概念的关键。然而,现在人们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时却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脱离师生关系,片面地谈“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相对教师的地位而言的。没有教师地位的明确定位,也就不会有学生地位的明确定位;教学中教师的“错位”,必将导致学生的“错位”。“问题教学”课堂模式讨论与思考二:1、学生的问题中,有大小之别,有肤浅与深刻之别,有主要与次要之别,甚至有真假之别,问题教学的课堂实施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要筛选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然后组织教学。那么,如何筛选?以什么为标准?2、问题教学能否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课前课后是否有大量的时间阅读和研究文本并作相关的资料收集和专题研究,没有这个做保证,单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触文本,那么学生的问题从何而来?课堂的讨论又以什么为依据?有哪些工作必须先行处理好?3、问题教学的目的到底是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还是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批判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走出课堂?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