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生命教育下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pdf  |  页数:49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花??”。其三,就个体而言,生命具有自发的不断向上发展的驱力。教育应借助这种驱力以实现儿童的自我教育。另外,生命是完整的,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所以生命教育要协调好身体与心理、学习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使学习与生命相统一,真正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即“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同时要主动地去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二)生命教育与现实教育的冲突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和领域,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利性和生命的成就感,为改善人们的生命质量和生活的幸福创造了傈证条件;同时也使“人”在追逐财富的聚敛、技术的运用和权力空间的争夺等强大利益面前萎缩了,被忽视了。当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科学知识时,这些追求目标可能会象征着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但是,获得了这些,是否就真正意味着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呢? 在工业技术时代,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投入到教育工作的流程中,把入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一切按事先计划好的同一程序、目标和过程控制。教育的工业化把儿童的整体生活仅仅变为行为功能的增加,把“人”当作了无生命的“机器加工品”。人的能力与个性被“标准化”题型或简单的数字符号所代替——人的内质已转化为量的概念来表达,人成为考试的机器,其创造性及自由等特性遭到了磨损和限制。在工具价值论的导向下。教育培养的并非人,而是人力,是只能与机器相等价的工具——人失去了生命价值。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视野里,“生命”也就只能是一种“挣扎”。在现实的教育中,对于学生的生命关怀又是怎样的境况昵?且不说学生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压力所造成的厌学、厌生,但看看我们的学校在目前社会背景下是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