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中国的大型企业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模式达到很高水平,企业竞争力不断加强。同时,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国内企业间竞争进一步加剧。二十一世纪初,“十五”计划开始,中国启动了“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打造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随着非洲国家、越南、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国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市场不断扩大,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熟悉国外市场,了解当地税法和税务环境成为每个“走出去”企业都必须面临的课题。一般来说,国际工程合同是指“来自于不同国家的有关法人为实现该国国际工程项目中的特定目的而签订的并用来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1]。”国际工程承建项目通常为道路、桥梁隧道、电站、通信设施、房屋建筑等大型项目,工期通常达到数年,合同金额少则几亿美元,多则数十亿美元,工期内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十分复杂,承包方不仅要考虑到合同涉及的技术和商务条款,还要考虑项目所在国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文化风俗、会计制度、税务体系等多方面问题,任何一个细微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项目失败。国际工程项目虽然合同金额大,但平均利润率却并不高。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国际工程公司的平均利润率约为5%,中国公司国际工程项目的利润率也不超过5%。国际工程合同自身的特点及低利润率,促使工程承包方必须“精打细算”,做好项目前期调研,编制项目预算,精确控制各项成本支出,及时收回工程款。税收是一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一国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由于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但是纳税人有权利根据法律调整本企业的经济业务模式和账务处理方式,节约税务成本。同时,税务筹划的过程也能够促使企业学习税法,自查自纠纳税遗漏,改善经营管理, 使企业的战略布局沿着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方向发展。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