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空间。有些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对新课标和地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在面向大多数、保证中等难度教学的前提下,在课时许可的情况下对教材作适当拓宽,以扩大知识面,或做适当浅化、加深和取舍等处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关于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新课标的标准之一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但对自转意义之一“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究竟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规定,笔者首先将该知识点分为三层次:一是知道由于地球自转使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二是掌握南、北半球及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怎样偏向;三是探究水平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发生偏向。显然第二层次难度中等,且是学生理解后面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特征、三圈环流、气旋与反气旋、河岸侵蚀、大洋环流等内容的基础,所以对所有学生是必须掌握的。第三层次较难,各版本新教材也未涉及,教师备课时可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化,探究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原因,但不作课堂教学内容,而作为课后个别答疑时讲解,以满足有探究兴趣学生的需求;再如“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教材都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但内容较抽象,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且一方面新课标要求的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气压带、风带”知识对后面气候类型的形成、洋流的形成、降水的纬度差异、盐度分布规律等联系很大,因此笔者认为,教材关于“三圈环流”的成因可略去不讲,而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此外,人教、湘教版活动较多,使用时也应注意选择。有些质量一般的活动意义不大;有的活动需时较多,课时不允许;有的活动本身要求偏高,学生无力完成等等,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取舍。对教材中所举例子、所用图片都可更换,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