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问题。学生在问题面前是退缩还是前进呢?这就看老师如何有效地引导。我事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三种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准备剪刀,量角器,直尺等,让他们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同时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一种方法来验证三种三角形内角和: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使学生在操作上有更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学生分小组对三种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一量、算一算;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积极的。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不足之处:1、验证猜想环节中,由于自己对学生考虑不足,小组合作的要求不是很明确,所以在小组合作时,有几个小组用一种三角形用一种方法去验证。2、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学生的展示方法的顺序和老师预想的不一样时,?我自己就显得有点手足无措,所以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例如:学生在汇报时,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验证出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5度时,我当时只是解释是由于误差造成的,不会把学生的这个三角形拿上黑板,把三个角撕下来拼一拼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误差。3、教师语言不简练,老重复,总怕学生听不清楚,听不明白,语言啰嗦是我一直以来的大毛病,以后要克制自己,学生会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重复。对于这堂课的困惑,我觉得在有效教学当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如何巧妙地抓住课堂中的生成,适时调整教学环节。教学设计在准备阶段,我已预设了相关的教学环节。但真正在课堂实施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我完全可以让这些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做既让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得到扩充,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把握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生成”的资源,如何加以好好的利用,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的。